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55:20    次浏览
“我这一生没有什么大出息,还算守本分。”面对记者的提问,刘国光这样评价自己的一生。生于1923年的刘国光已年逾九旬,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。他的一生当中,近七十年都与经济学打交道,这期间,他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,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和改革开放作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。1937年,刘国光的故乡南京沦陷,这个14岁的少年被迫流亡湖南、四川等地。在那段疾苦的岁月里,刘国光阅读了《大众哲学》《社会科学教程》等著作,从此对社会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。《资本论》(第一卷)出版后,他立即买来认真阅读。“《资本论》是对我影响最大的理论著作,为我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。”刘国光说。1941年,刘国光被西南联大录取,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经济学专业,先后读完《资本论》的二、三卷,在赵乃抟教授的指导下,他融贯西、马经济学两大理论派别,重点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。“西方经济学只能是参考、借鉴,而不能居于指导和主流地位。当然,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,好的东西,也可以吸收。”刘国光说。1951年,去莫斯科学习,回国后刘国光开始思考计划与市场的关系。受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,1979年初刘国光着手研究计划与市场关系的问题,提出了中国经济改革要采取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。他提出,我们要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,但不能迷信市场;我们要坚持计划调控,但不能迷信计划。谈及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做学问要“不唯上、不唯书、但唯实”;做人最简单的道理就是“爱祖国、爱人民、爱亲人,贡献一切,牺牲自我。”